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来源: 日期:2024.11.26 

非人灵长类的传染性皮肤病(下)

传染性皮肤病

非人灵长类的传染性皮肤病(上)介绍了非人灵长类的传染性皮肤疾病的描述、主要的病毒性皮肤疾病。本篇继续介绍细菌、寄生虫所致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皮肤疾病。

细菌感染

非人灵长类动物皮肤上会有正常菌群,例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对维持皮肤pH值、抑制非定植细菌等至关重要,而非定植细菌数量的增加是许多皮肤疾病的直接原因。免疫缺陷是导致正常菌群失衡并产生病变的主要原因,且此类感染导致的病变对常规治疗通常不敏感。

多种细菌和皮肤及皮下感染有关,如铜绿假单菌及奇异变形杆菌等被报道可引起广泛坏死的蜂窝组织炎,且治疗困难。其它一些不常见的细菌,例如流感嗜血杆菌、溃疡棒状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都曾被报道从皮肤伤口中分离到。其中在普通环境(特别是户外环境)中饲养的动物尤其要关注破伤风芽孢杆菌潜在的生物安全问题。污染皮肤注射操作有可能导致深部组织感染,如果和产气芽孢杆菌存在就可能产生气性坏疽。此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可通过开放性伤口、皮肤擦伤、吸入、摄入等途径感染动物,并在皮肤、肺、肝、骨骼肌等多种器官形成脓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可导致人类的类鼻疽。类鼻疽早期的临床表现有多样性,极易被漏诊和误诊,且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患者死亡率高达10-50%。因此,该菌也被认为有作为生物武器的潜力。 2021年,美国从柬埔寨进口的多批食蟹猴进行常规体检时发现皮下肿块,经实验室检测鉴定,确认为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所致。

实验植入装置(例如颅骨植入物和具有皮肤出口的静脉导管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病灶。据报道,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和溃疡棒状杆菌都曾在头部植入物中发现。葡萄球菌是导管感染中最常见的细菌。耐药细菌感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是人类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群体中MRSA感染的信息缺乏。除了可从植入装置中发现MRSA感染,还有一份报告称,在接受全身辐射的恒河猴体内发现了MRSA感染。考虑到人类中耐药性细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更多耐药性细菌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病例。

在育婴箱中的幼猴常会患一种脓疱样皮肤病,其特征是腹部及邻近皮肤出现潮湿的脓皮病且肤色变暗,该病多是由于育婴箱底部过于潮湿导致链球菌等异常增殖所致。通常使用抗生素和改善卫生条件就能有效控制。

坏疽性口炎是一种进展迅速的坏死性牙龈炎和口腔炎,常累积骨骼和皮肤。受累组织在3-4天内变红、水肿、缺血、坏死和脱落。病变一般局限于牙弓的局部区域。该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以从病变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其软组织病变可通过积极的局部和全身抗微生物治疗和伤口清创进行支持性治疗,但由此产生的皮肤缺损可持续终生。当出现骨坏死和骨髓炎时,对治疗的反应较差,死亡率高。该病常与继发于猴D型逆转录病毒的免疫抑制有关,但与严重的营养不良也有相关性。在人的坏疽性口炎病例中分离到的细菌包括坏死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链球菌和螺旋体等,是一种严重的口腔和面部坏疽性疾病,主要影响极端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儿童,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迅速扩散,破坏面部组织和骨骼,经常导致死亡,幸存者也会遭遇严重毁容。

分枝杆菌所致的最常见的疾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结核,但临床上,分枝杆菌也会感染皮肤系统,其特征是出现皮肤瘘管、脓肿,并引起多脏器的广泛感染。淋巴结可能形成瘘管,常迁延不愈,难以治疗。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动物更容易感染分枝杆菌。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的宿主范围比其它病原体更广,非人灵长类动物也不能幸免,已有多篇报道描述皮肤真菌感染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感染源是与动物直接接触的人类感染者。实验非人灵长类动物、动物园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家养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常见人毛癣菌、红毛癣菌、紫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石膏样毛癣菌等。

与皮肤真菌病相关的最常见的临床体征是干燥的鳞屑性病变,常常还伴有局部脱毛。当群养动物时,感染可在群体内迅速传播。发生真菌感染后需要频繁使用抗真菌药物,使得该病的治疗非常有难度。

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可引起嗜皮菌病,该病以浅表的渗出性、脓疱性皮炎、局限性的痂块和脱屑性皮疹为特征。患病动物和亚临床感染的动物是传染源,皮肤创伤和潮湿的环境更易诱发该病。该病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中多有报道,偶有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感染的报道。

与大多数其他动物和人类相似,许多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正常皮肤菌群中也有马拉色菌,它们通常不会引起疾病,但在组织切片中会被观察到,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抑制的动物则可能发病,出现皮肤浅表感染或毛囊炎。

在免疫抑制的猕猴中,白色念珠菌通常会引起口腔感染,并可能伴有包皮炎症、指甲和甲床出现分泌物并可能有溶解性病变。

立克次氏体感染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主要储存宿主是野生啮齿类动物,以虱、蚤、蜱和螨等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可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等传染病,亦可感染人。

据报道,许多立克次氏体病原体可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疾病,并伴有皮肤病变。恙虫病的病原体是恙虫病东方体,它的宿主是啮齿类动物,由恙螨幼虫叮咬传播。食蟹猴被用作人类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在皮内接种部位形成经典的焦痂。野生猕猴中的恙虫病抗体阳性率高,不过一般看不到全身性皮肤反应。

寄生虫病

人工圈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体表寄生虫的相关报道比较少,螨虫、猴虱等可见报道。蠕形螨感染似乎会优先感染肛周、面部皮肤,不过不会造成皮肤搔痒。另外一些螨虫(例如Psorobia,Sarcoptes scabiei)感染则会导致丘疹、搔痒。猴虱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一般情况下对动物健康无影响,但严重时可导致被寄生动物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的症状。可以通过使用低毒性的广谱杀虫药药浴治疗。

原生动物感染

皮肤的原生动物感染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相对少见。最重要的是利什曼病,非人灵长类动物常作为人类感染的动物模型使用。该疾病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其传播媒介是白蛉属(东半球)和罗蛉属(西半球)。利什曼病可在多种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诱发,皮肤系统中其临床特征是溃疡性结节伴淋巴组织细胞炎性浸润,症状在被感染的白蛉吸食血液后2 ~ 4周发生,并可持续数月。